当前位置: 首页 > ESG>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正文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图1)


















 论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第一讲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图2)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图3)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


        主讲人:李明煜 清华大学         



一、 情景研究背景




为了实现两度目标,中国要在2020-2030年间完成碳排放达峰,2030年单位GDP碳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68%-78%。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单位GDP能源强度下降,2030年之前可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是一个相对有共识的结论。大量研究表明中国单位GDP碳强度的下降率大于GDP的增长率、单位能耗强度下降率高于能源消费增长率这两个条件会在2025年左右同时实现。

全球范围来看,为实现目标,全球的碳排放应持续下降的。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达到净零排放,下半叶达到负排放。目前,不丹、苏里南已实现净零排放;瑞典、英国、法国和新西兰通过立法确认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Chen Y,2019)。图1展示了提出净零排放国家设定的达标时间。实现净零排放是一全球趋势。由此,探讨中长期减排路径并以此完成政策制定尤为重要。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图4)

图1 各国净零排放实现时间


由于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很多,所以在碳减排路径的研究中应设定不同的情景。以Shuai C的研究为例,中国43个碳排放潜在驱动力中,人均实际GDP、城市化率、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比率、可再生能源的比率以及固定资产投资5个因素较为关键,最重要的是人均实际GDP。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不确定的,所以碳减排的实现也会有不同的路径,形成不同的发展情景。目前国际上使用较为广泛是由IPCC在2010年提出的SSPs(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情景,通过七个指标体系(人力和资源指标,经济发展,人类发展,技术,生活方式,自然资源和政府政策)构建了5条社会经济发展路径,分别为SSP1可持续路径(Sustainability),SSP2中间路径(Middle of the Road),SSP3区域竞争路径(Regional Rivalry),SSP4不均衡路径(Inequality)和SSP5化石燃料为主发展路径(Fossil-fueled Development),5条路径所体现的减缓、适应挑战难度维度由图2所示。横坐标为适应挑战,适应挑战高意味着面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程度高,以岛屿国家为例,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对其的挑战性极高;纵坐标为减缓挑战,即减排难度的大小。SSP2通常被认为是最中等的情景,作为基础情景。SSP5是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发展路径,经济性最高,也较贴近目前的实际情况。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图5)

图2 SSPs情景的分布


现有研究在使用SSPs情景时多是与其他情景组合在一起形成框架进行分析。以Kriegler E构建的SSPs-RCPs-SPAs框架为例,在SSPs情景的基础上,加入了RCP路径,即加入了CO2浓度的考量,并加入了SPA(Shared Climate Policy Assumptions)情景,这样框架分析中也包含了气候政策(减缓和适应政策)。三个不同维度的情景通常是以矩阵的形式进行组合分析。




二、文献案例




2.1  2050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

(参考文献:Pan, X., et al. (2020))


(1)研究背景

石油和天然气作为重要的化石能源,在历史上一直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战略作用,其消耗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到2018年石油消费达到6.15亿吨油当量(mtoe);天然气消费到2018年达到2800亿立方米。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NDC)的目标下,未来的石油天然气消费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变化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研究。但现有研究一般是采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或一般均衡建模来研究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对中国GDP,消费,大宗商品和工业的宏观经济影响。或者是基于历史数据使用概念模型(例如灰色模型,平均贝叶斯模型,最小二乘回归,人工智能算法)或系统动力学来进行预测,但预测时间范围很短(通常到2020年或2025年)。在此背景下,论文采用了综合评估模型来预测在NDC基础上,缓解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有关的国家战略,将如何对未来至2050年石油和天然气消费产生直接影响。


(2)研究方法

1.模型

使用综合评估模型GCAM(http://www.globalchange.umd.edu/gcam/ ),模型的原理简单来讲是将一次能源作为供给,将不同行业部门作为需求,然后通过中间市场价格将两者联系起来,并且模型是自下而上建立的,侧重于在工业、建筑和运输部门建模。GCAM能源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文章在GCAM的基础之上,将工业、建筑、交通三个最终用途部门进一步细分,并且使用了本地化的参数和假设。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图6)

图3 GCAM中能源系统结构

注:蓝线与石油和天然气有关;更详细信息见http://jgcri.github.io/gcam-doc/


2.情景

文章共建立5种情景,如图4所示。NDC为基础情景,来源于中国NDC目标。在基础情景之上,分别研究了油价(NDC+LP/NDC+HP)和碳减排约束(2°C /1.5°C)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影响。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图7)

图4  5种情景及其主要内容


(3)结论

1.NDC情景中,石油和天然气在中国能源体系中不会像煤炭和非化石能源消耗量那样急剧变化。主要是非化石能源替代煤炭。

2. 到2050年,化石能源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作用会随着低碳减排而下降,尤其是在1.5°C下。天然气是一个从煤炭到非化石能源转变的中介,到2040年需求将会增大。如图5所示。

3. 与低碳减排相比,油价情景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较小,如图6所示。影响主要体现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非化石能源之间的替代。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图8)

图5 NDC与1.5°C、2°C情景中国石油,天然气和能源消耗的比较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图9)

图6 NDC与油价情景中国石油,天然气和能源消耗的比较


2.2  中国地区多情景最优低碳行为

(参考文献:Sun, Z., et al. (2019))

(1)研究背景

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承诺,以控制国内的能源消耗。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不同,中国不同地区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减排负担必须在短期内(五年或更长时间)在不同地区之间分摊,以在2030年之前达到峰值。有必要首先确定该国的最佳排放分配和减排路径。现有研究也表明各个地区的达峰时间不尽相同,驱动力和CO2减排潜力也有所不同。但目前尚没有针对峰值时间点的区域差异或基于情景的CO2排放配额的分配效率评估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案例通过区域的经济增长,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预测未来CO2排放曲线。


(2)研究方法

借助IPAT模型确定驱动CO2排放的关键因素,通过集中式DEA方法评估设计方案下区域碳排放的分配效率,并通过分布动态分析(DDA)方法进一步探索与CO2相关的指标的收敛特征。
文章所使用的具体研究结构如图7所示。首先是基于历史数据构建了48个情景,情景的设定是根据4个区域发展计划和不同经济增长(A1-A3)、能源强度(B1-B4)和能源结构(C1-C4)的假设下,排列组合完成的。然后将历史数据代入情景,计算未来的碳排放的达峰时间还有达峰排放量。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图10)

图7  研究结构


(3)结论

1. 能量强度下降率是决定峰值CO2排放的关键因素。清洁能源结构将弥补缺乏节能潜力的问题,并可以加快能源强度的降低。

2. 情景A1B2C2具有较高的GDP增长,中速能源强度下降以及根据2016-2030年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计划进行的能源结构调整,在2030年具有最高的CO2排放分配效率。具体见图8所示。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图11)

图8  48种情景下的CO2排放峰值和达峰时间


3. 如图9所示,在2016-2030年,全国的CO2排放量将收敛到平均水平。东部地区需减少总体和人均CO2排放;而西部和中部在2030年前碳排放空间有限,减排潜力相较更大。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图12)

图9  四个区域情景排放和最小排放趋势间的比较


2.3案例1、2的比较

将两篇文献进行总结比较,内容如下表所示。

表1 案例1、2比较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图13)



三、相关研究简述




除上述情景设定案例,再介绍5个情景设定研究。如下表所示,其中,LEAP模型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情景预测方法。由SSP、RCP和污染物控制方案进行矩阵组合设定了6个情景,但方案的组合需要同时满足各自的设定,例如,SSP1是可持续发展路径,则不会和RCP8.5这样高碳排的方案进行组合。而改进烟花算法(IFWA)优化的通用回归神经网络(GRNN)是近年来新兴的大数据处理方法。

表2 相关文献研究简述汇总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图14)

上述案例研究中,大多使用的是自下而上的情景设定模型,而自上而下的模型则会需要广泛的经济预测,以及有关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就要依靠宏观经济方法进行短期(10年)分析,国家每5年发布的投入产出表可用于研究部门间的联系,一般均衡(CGE)模型则适用于市场经济国家来完成各个部门和国家间的连接,承担市场清算。常用的计量模型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IPAT模型(解释人口(P),富裕程度(A)和技术(T)带来的直接环境影响(I))和STIRPAT 模型(IPAT模型的扩展)。

Riahi, K提出的此类研究的一般结构可以很好的对情景设定及预测步骤进行梳理。由图10所示,确定研究问题后,首先进行情景的设定,然后量化情景中的参数,代入模型完成运算,就会得到未来的不同发展情况。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图15)

图10 情景研究的一般结构



四、 COVID-19的全球影响




2020年初,面对COVID-19在全球的传播,各国政府采取了隔离,旅行禁令,关闭公共场所,取消不必要的公共活动等措施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应对措施都对经济和气候产生了暂时或长远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预计,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相比,COVID-19大流行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将更大。如下表3所示,是由Duan, H.和 DUAN, H.等人针对COVID-19对全球经济影响的研究简述。


表3  经济影响文献的对比分析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图16)

全球多家机构对于2020年的GDP也提出不同的预测,如表4所示。增长率集中在2%-3%,而我国近年增长率一般为6%,是大幅下降的,但在全球来看,属于较好的情况。

表4  2020年GDP预测

中国2020-2050经济和能源情景以及疫情对全球碳排放和经济的影响(图17)

对于物理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大气、水和土壤,不可回收废物(塑料和医疗废物)数目增多,但影响的持续时间暂不能确定,以中国为例,2020年第一季度污染物排放有所下降,但到4月,NO2的排放水平已经接近长期标准。对于碳排放的影响也较为显著,截至2020年4月初,全球每日碳排较2019年平均水平降低17%(11~25%)。其中,近一半来自地面交通部门;航空业较疫情前每日碳排放量下降75%(60-90%);住宅用能部门每日碳排放量较疫情前上升约5%。Le Quéré, C(2020)指出,若在六月中旬各国逐渐恢复到疫情之前状态,则全年碳排放将下降4%(2~7%),若隔离限制政策持续到年末,则全年碳排放将下降7%(3~13%)。

从长期来看,积极影响是人们从大流行中汲取的教训,COVID-19可能引起更多的可持续发展,在认识到延迟应对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后,增强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或缩短供应链。促进远程办公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会给环境带来较好的改善。另一方面,各国将开始重新启动其主要经济部门以弥补经济损失,环境条件将再次被忽略。



五、问题与讨论




1.SSP情景没有包含政策措施吗?

讲者理解的是SSP情景没有直接包含气候政策的措施。但是对于人口和GDP等指标的相关预测可能是隐含着未来经济发展导向的。以“二胎”政策为例,它可能会影响未来人口增加的发展趋势,造成SSP情景下未来预测值的改变。所以,SSP情景可以和不同的气候政策进行矩阵组合。


2.对于碳排放达峰的定义是什么?不同国家对于碳排放达峰的定义是否有区别?

碳达峰是碳排放的曲线达到了一个峰值。因为我们有1.5和2度目标,所以本世纪末应是一个负排放,但是现在仍处于正排放。以中国为例,前几年排放仍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那么排放从正到负,如果是先上升后下降,则会出现拐点就是达峰点。但根据很多计量模型的模拟结果,碳排放可能会出现一个短暂的达峰后,又出现下降然后上升的趋势。当然,很多国家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上升后下降的结果,那么就会出现峰值点。


3.中国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的达峰情况分别是怎样的?

碳排放强度近几年是下降的,人均碳排放具体情况有待确认。


4.案例1中,怎么从NDC推导出油品和天然气的排放量,又怎么影响煤炭;目标是油品和天然气排放,但是结果都是包括了煤炭排放,这之间是什么关系?

案例一是对整个能源系统进行模拟,它的供给里面除了它研究的对象石油和天然气以外,还有其他的比如像酶、生物质、核能等等。其中只有蓝线是和石油天然气有关。但它是通过市场价格来平衡对供给和需求的,而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在能源市场里是一个相互竞争的关系。所以,当石油和天然气的相关的参数变化后,通过NDC模型这种市场竞争的结构推导出其他能源也会随之变化。煤炭并不是主动变化,是随着情景的设置而被动的去变化。


5.第一个案例中,模型模拟某一区域的情景时,怎么考虑可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文章中的基准年是?

国家间的联系是在模型中通过能源的国际贸易进行连接。


6.案例二中,48个情景的最优化选择是指在不同地区都做了48种情景的基础上选最优吗,最优的标准是碳排放最少么?怎么理解最高的CO2排放分配效率?

最优化选择和分配效率最优是借助了数据包络(DEA)的方法来进行评估,研究是将中国分4个地区,分配考量也是数学角度上的最高效,在总数固定的情况下,DEA是可以评估效率是否更接近1。案例二中的48个情景,每一种情景都借助DEA方法计算了其分配效率。然后进行比较,确定最优,而不是以碳排放量作为标准。最高效是指投入固定的情况下,产出最高。而对于碳排放,它的最高效就是指在社会经济变量固定的情况下,排放最少。DEA方法是一个线性规划的算法,在约束条件下,来追求目标最大化。


7.综合评估模型和计量模型分别的定义是什么呢?两者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

计量模型使用最多的就是回归分析。综合评估模型则会综合不同的消费部门和不同的终端消费进行链接,借助市场价格等因素。


8.有可能把疫情影响下的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碳排放的情况结合起来做一个预测分析么?

现有研究是会考虑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结合来预测分析的。


9.未来一直到2050年,最新的关于GDP预测有机构在做吗?考虑疫情的GDP预测有吗?长时间序列的。IMF预测到哪一年,最近五年有吗?

到2050年的GDP预测是有的,但考虑疫情的长时间序列GDP预测在数据搜集的过程中,可能由于相关研究较少并没有找到。


10.在疫情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下,高碳排放国的排放会不会持续增加,进而推迟能源转型(油价的降低);同时难以将气候优先事项和经济需求结合起来,那么此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的研究气候风险模型,或者去评估气候变化对于经济的影响?

目前这几个月的观测结果是各个国家的排放都有下降,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停滞。但能源转型会不会推迟,并没有看到相关的文献,个人理解这是无法确定的情况。如果一些国家正在进行能源转型的相关技术的项目,因为疫情的原因停滞耽搁,那么可能会对就是像能源转型的时期造成影响。
现在我们的模型对于突发事件的反馈或解决能力是很有限的,更多的是处于平稳发展的情况进行模拟预测。但新冠肺炎的传播,相当于给社会经济发展按下了暂停键。而目前没有模型可以预判这样的情况。那么,在今后模型的研究中,应该考虑加入这样突发事件的扰动的考量。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Chen Y, Liu Q, Tian C, et al.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long-term low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main countries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9, 15 (6): 633-640

[2]    Shuai, C., et al. (2018). "Identifying the key impact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largely expanded pool of potential impact factor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75: 612-623.

[3]    Kriegler, E. et al. A new scenario framework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the concept of shared climate policy assumptions. Climatic Change 122, 401-414 (2014).

[4]    Pan, X., et al. (2020). "Analysis of China’s oil and gas consumption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toward 2050: An integrated modeling." Energy 195: 116991.

[5]    Sun, Z., et al. (2019). "China's carbon emission peak pre-2030: Exploring multi-scenario optimal low-carbon behaviors for China's region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31: 963-979.

[6]    Chen, H., et al. (2020). "Energy demand, emission reduction and health co-benefits evaluated in transitional China in a 2° C warming world."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21773.

[7]    Tong, D., et al. (2020). "Dynamic projection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in China: methodology and 2015–2050 emission pathways under a range of socio-economic, climate policy, and pollution control scenarios." Atmospheric Chemistry & Physics 20(9).

[8]    Niu, D., et al. (2020). "Can China achieve its 2030 carbon emissions commitment? Scenario analysis based on an improved 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43: 118558.

[9]    Xu, G., et al. (2020). "Adjusting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to achieve China's CO2 emissions peak."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122: 109737.

[10] Li, M., et al. (2018). "Air quality co-benefits of carbon pricing in China." Nature Climate Change 8(5): 398-403.

[11] Shahbaz, M. and A. Sinha (2019).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O2 emissions: a literature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12] Riahi, K. et al. The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and their energy, land use,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mplications: an overview.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42, 153-168 (2017).

[13] Wang, Q. and M. Su (2020).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environment–A case study of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138915.

[14] Cheval, S., et al. (2020). "Observed and Potential Impact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11): 4140.

[15] Le Quéré, C., et al. (2020). "Temporary reduction in daily global CO 2 emissions during the COVID-19 forced confinement." Nature Climate Change: 1-7.

[16] Duan, H., et al. (2020). "Coronavirus: limit economic damage." Nature 578(7796): 515-515.

[17] Duan, H., et al. "Coronavirus Pandemic: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Energy and Low-carbon Transition."


  整理:杨楠  

排版:叶舒

- End -

分享至:

随便看看

ESG标签: